在保險界中老師的老師
逢甲大學 方明川教授專訪 2007.10.29
方明川教授簡歷
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教授
1979-1989年保險研究所所長
歷任財政部保險審議委員達十五年
中華民國保險學會理事、內政部國民年金研議委員、台灣省政府農業保險監理委員、農委會作物保險研議委員
獲選美國風險與保險協議會2006年全球保險界十一位傑出學者之一,且為台灣唯一獲選者。
方教授擔任過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所長,但是不為外人熟知的工作包括政府機構許多與保險或賠償有關的計畫,他曾是十多位部會首長的顧問包括像蕭萬長、吳伯雄、錢純、余陳月瑛等政治人物,並參考多次與外國的貿易、商務談判。這些工作中,他最竭盡心力的是推廣年金的保險產品,他出版教科書,在立法和市場上與許多既得利益者周旋,最後終於在2002年讓這項產品上市。現在台灣已進入名符其實的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0%),年金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人們開始擔憂的不是過去的「死了怎麼辦?」而是眼前的「死不了怎麼辦?」,許多人現在可以清楚瞭解方教授當年在年金方面的遠見。
由於醫療技術進步、發達,人們壽命延長,尤其是年長者的平均預期餘命不可同日而語。方教授在民國84年時已預測在民國90年以後,在人口結構上,65歲以上的老人將佔10%,現在他更大膽預測在年金錶中的終極年齡將來會提高到120歲,目前是110歲。終極年齡的提高產生一種結構性的變化,方教授有一個幽默式的分類:65歲以上到75歲為動動老人,75歲到85歲為半動老人,85歲以上大部份有可能是不動老人,而醫藥愈進步,不動老人人數的累進更為驚人,他們帶給社會和個人沉重的財務負擔急遽增加。方教授語重心長的表示,長期看護保險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
將是台灣社會重要的保險產品,毋論政府、企業或個人均應重視這樣的發展和趨勢。在整個訪問當中,方教授再三強調開發老人健康保險是社會責任。
在訪問中,方教授對下列問題,分別表示了自己獨特而深遠的看法:
立萬問: 您回台灣之後在學界、保險界一直期望年金成為保險商品中一項重要的項目?到現在您回顧這項發展,有什麼感想?
方教授答:
我在1990年時就著手推展個人年金保險,但一直到2002年才能正式在台灣保險市場推出年金保險產品,其中艱困不足為外人道也。全民年金、企業年金和個人年金應當共同擔負社會供養老人的責任,現在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否能支撐日漸老化的台灣人口結構,是一個很大且很重要的問題。全民健保由於財務與給付的浮濫,有可能在未來的五至八年間全面崩盤。如果真的發生,老年健康的照顧問題必然棘手,我們必須全面檢討用下列四種財源支撐未來的社會負擔:
第一, 由國家負責辦理基本年金
第二, 由公司負責辦理企業、團體年金
第三, 由個人負責購買年金保險 (Individual Retirement Arrangement,IRA)
第四, 再加上個人的房地產、人壽保險,…
同時政府應以開放與公平競爭的態度辦理年金,商業市場暨機能參與年金的運作。仿造美國的年金挹注大量長期資金給銀行與保險業、企業做投資產生收益,再回饋社會,回饋政府財稅。
立萬問: 保險界這些年無論是產險或壽險都有很多改變?您以一位學者的身份認為最大的改變或者最正面的改變為何?
方教授答:
那是台灣保險市場對國際保險業者開放,由外向內,產生很多正面的影響。自由化、國際化、專業化是大趨勢。國內的人壽保險業者進步較快,產險業者較慢且保守,對自身承擔風險較無信心,由於市場小風險不易分散。目前大陸與台灣不能三通,台灣保險市場已呈飽和現象,外商保險業者過去以台灣做跳板,現在已能在大陸獨立作業,培育當地人材。就大陸當地的保險公司而言,他們唯一比不上台灣市場,祇是經驗而已。
從2001年起,逢甲與大陸數所知名大學共同辦理保險會議,就是倡議保險市場的知識與開放。總而言之,兩岸的最大改變就是開放,是專業化。
立萬問: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您個人對保險界的期許是什麼?
方教授答:
我一再強調保險業者對社會的責任,尤其是對人口老化這個問題的責任,年金和老人健康險將是未來保險市場的重心。由於資訊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促進保險市場在產品發展的變革,由第一階段的保障(如定期壽險)到第二階段的儲蓄(如養老險、平準分紅保單)到第三階段整合保障、儲蓄、投資理財的產品。同時我也大膽預測由於資訊技術的協助,銀行、保險與生物科技、醫療系統將進行所謂「第四代」的結合,在2050年以前,成為一個新的平台提供老年化社會新的產品、新的服務和新的技術,資金相互挹注。在台灣,男性未來的平均壽命可達82-85歲而女性可達88-90歲。(在2006年,根據衛生署統計室的資料,國人平均壽命為77.5歲)。保險業者應當改變當前的核保策略,逐年增高投保人的年齡,解決老年人的保險困境,透過以上所謂的平台,結合成一個兩兆至三兆新台幣的市場,給老人社會多樣、完整的服務和產品。
立萬問: 您教育保險界的許多業者,栽培很多後輩進入保險界,您如果有幾句話要告訴未來要加入保險界的學子,那會是什麼?
方教授答:
保險業不可能消逝,也不可能被取代,祇會拓寬保險、銀行、基金的前途與「錢」途。保險業者在推銷時必須專業,不能欺騙,誇大不實。必須用專業來證實保險所帶來的高報酬。但是保險業者不應當用金錢來誘使自己的營業員,保險業必須要成為一個讓人尊敬的行業,要讓人尊敬就必須專業。
立萬問: 除了年金產品之外,您認為在未來十年之間,台灣或者華人市場中,什麼保險產品是業者應當注意或者加強推展的?
方教授答:
將來的保險產品應當是組合性的產品,定期壽險年金、理財基金、老人健康險相互以現代資訊技術迅速整合成為新一代的保險產品,由於計算迅速、整合方便,這樣的保險產品會是市場的主流。
立萬問:由於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保險市場日益接觸頻繁,您是否有什麼具體的建議要給台灣的保險業者?
方教授答:中國大陸的官方態度進步,在2000年的42號文件指示企業年金將自行安排,但其施行細則卻一直沒有頒布。保險監理委員會、銀行監理委員會和證券監理委員會三方面都企圖要主導這個方案,只是目前無法定案。共產制度崩潰之後,中國大陸尚無力因應健康醫療系統整合的問題,也無力用健康保險制度解決。但中國大陸對年金保險的作法在思考上卻領先台灣。在產物保險這一塊,文革時期人材未全部凋零,部份老一輩的產險人材尚在領導,現在在檯面上的產險領導人材早年多受英國訓練。
在壽險市場方面,台灣在資訊技術、組織、管理上仍然領先中國大陸,但精算和市場的保險費潛力則已比不上對岸。
如果台資到大陸用合資方式建立公司,遲早會被取代,台灣業者能否同心協力共同建立在大陸市場的據點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令人好奇的是全世界的產業事實上都傾全力在幫助中國大陸的業者,如果台灣不去,大陸仍然可以從別的國家獲得支援。同時這種支援甚至由政府在背後協助。我們的政府,十分短視,令人感嘆!
如果台灣的人材要去大陸發展,我奉勸他們前往大上海以外的區域,因為上海人材極多,競爭強,失敗的多,真像「敗仗試驗所」。年輕人在大陸從事保險工作,應秉持沒有特權,與大陸人一齊打拼,同甘共苦,融入那個社會,才能立足,就像留學生留美一樣。保險是一個必然地方化的行業,外來的業者也必須依照當地的情況來推展業務。
立萬問:您以為保險業者、保險學界、政府機構應當如何合作,使台灣的保險更進步?使台灣的民眾、消費者可以享受老年保險帶來的保障?
方教授答:保險學者祇能給政府和保險業者建議,保險監理官由考試制度產生,大家在工作中應當不斷進修,同時打破本身什麼都懂的心態,學者、官員與業者三者必需合作,以無私的心態給老人幸福的照顧,官員要以僕人的心態找正直的學者和業者合作,在邁入老人社會的階段,改善對老人的照顧,有一天全民健保制度會發生問題,商業保險承接基本給付以外的部份,它的商機也有8,000億到一兆的金額,現在產險業者也加入健康保險的市場,業者必須開發產品解決老人健康的問題。
2007年11月

www.cubicris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