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中的保險商機
 
 

十月是台灣食品業的危機月份,幾乎所有的食品業大廠均捲入這場風暴之中,最不幸且無辜的是中間大盤商及國內的幾家大賣場,為了接受消費者的退費,必須擔負不算小的資金應付上游供應廠商惹下的禍事。

台灣市場歷經數度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每次均危害大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人心惶惶,對台灣自家的產品失去信心,使得眾多中游、下游供應商蒙受間接的財務牽累,而且非常可能日後無法自上游肇事的供應商處取得賠償。

保險市場可以在這些危機事件中取得商機,首先危機事件中的所有廠商均需危機處理,即公共關係處理費用,例如與消費者溝通,與大眾消費市場及各級地方政府溝通的費用。其次,將產品緊急下架費用,送專業機構檢驗費用,回收產品費用,甚至向政府提供保證金等費用或資金,若由保險公司出面負責,較當事者面臨危機時必須承擔的損失或信用壓力,更令政府暨大眾信服。

對中、大型商場及中盤商而言,這樣的保險保障並不需要非常高額的保障,有新台幣三億到五億的保險金額對大多數廠商應付這樣的風暴應該足夠,在保險設計上,保險公司真正要用心的是如何從肇事的廠商、上游供應商手中拿回保險賠償,減少自身的損失。

其中較難處理且具爭議的是消費者要求退費的產品回收損失,一般在保險設計上,產品回收只賠回收的支出費用,卻難賠償瑕疵產品自身的價值。

如果中、下游廠商可要求上游或材料供應商購買賠償給中、下游廠商被牽連的財務損失而設計的保險,祇因為銷售類似錯誤標示或夾帶不良材料的產品,或許是一個雙贏的策略,應當是三贏,因為保險公司多了保險費收入,也多了一項保險產品。


November 2013
 

Back


www.cubicri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