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基因與不確定性
 
 

美國的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Brian Knutson與他的團隊最近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們是否願意承擔風險的基因因素,每個人有兩份,或長或短,有兩短基因的人們較有兩長基因的人們不喜歡承擔風險,這些人們總是想到事情的負面,總會擔憂事情變糟而不是事情變好。於是有人以為大老板將來要雇股市中的投資殺手就先驗他們的基因即可。事實不然,人們如果知道自己是兩短的基因,可能自我調整承擔風險的態度,人類本身就具有適應環境,調整自己傾向的能力。

風險永遠存在在人類生活、競爭的環境當中,美國人過去以為香煙是安全的,吸煙不會讓人罹患疾病、致癌。台灣機車騎士過去不戴安全帽,不相信機車安全帽可以大量減少車禍後的死傷,這些對風險的無知即使與基因長短有關,也必須調整。

大多數的民眾倚賴政府或學術機構發表的研究報告和數字來了解風險再做為行為的準則,這些機構對風險溝通的表達方式常常左右人們對風險的態度,舉一個運用統計數字和幫助人們如何取捨風險的例子,自從醫藥界發明口服避孕藥之後,婦女們歷經多次口服避孕藥的驚嚇,有一份英國婦女口服避孕藥副作用的研究報告指出口服避孕藥含有去氧孕烯及孕二烯酮兩種人工合成賀爾蒙,容易造成婦女血管為血栓阻塞兩倍的風險。因此許多原來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不敢服用,反而懷孕或墮胎。如果用另一種風險表達方式說明這種避孕藥的風險,就會使婦女有完全不同的推論。同樣的數字和研究,如果說在14,000位婦女當中,因為服用這種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血管阻塞的情況大約是1位到2位。表達方式不同,使人們對風險的認識和推論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生活上的不確定性仰賴自身的調整,學術機構風險溝通上表達的方式可以左右人們了解風險,統計數字的能力。


 


May 2013
 

Back


www.cubicri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