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專屬保險公司(Captive)的發展
 

在美國保險市場無法消化、承受嚴重的責任保險損失的時代,有不同的風險移轉方法出現,其中最為台灣了解的就是Captive,在90年代台灣也陸續有大的商業集團自行在海外成立Captive消化自身的風險。

在美國能解決風險移轉問題的機制陸續演化出Captive之外的所謂“風險保留集團”(Risk Retention Groups) 以及“風險購買集團”(Risk Purchasing Group)。前者指保險公司由一群商家或機構所組成,此保險公司提供某一責任保險給其出資者或股東。而後者則指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一群商家或機構集合起來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

全球的Captive數量已經成長到5,745家(到2011年年底),與2001年年底的Captive數量比較,十年之間增加了1,224家Captive,當然其間亦有不少Captive清算、消失的。平均一年淨增加超過120家,以過去五年(自2006年到2011年)之間做比較,增加794家,由上可知後五年的增加速度更快,每年約平均淨成長近160家。在2008年與2009年發生金融海嘯時期,反而大量增加314家,其中奧妙不言可喻。

在Captive設立的所在地當中,百慕達仍高居全球第一,在2011年有862家設立於此,約佔全球總家數的15%,每七家Captive當中,就有一家是設立在百慕達,但與十年前比較已經大幅減少超過三分之一。

其他主要的Captive設立所在地包括開曼群島,此地為有名的洗錢勝地、逃稅天堂,每當有政客發生醜聞,開曼群島幾乎都會被提及;盛名如此,難怪在Captive設立上亦排名全球第二。其他較有名的地方有關榭(Guernsey),此為英法之間的一小島,屬於英國管轄,景色宜人但冬季十分寒冷,當地的保險監理人員非常專業,台灣曾有大公司前往該地設立Captive,較十年前的Captive家數亦小幅減少約30家。但仍居歐盟地區之首位。

另有一新的Captive勝地為Anguilla(安圭拉),在英屬維京群島及波多黎各的東面,有268家Captive,在十年前它未被列為主要Captive的所在地,但現在已位居全球第六大的Captive註冊所在地。

由於歐盟地區的新規定Solvency Ⅱ將要求駐在歐盟地區的Captive提高其資本額高達三、四倍之多,歐盟將要求註冊在歐盟以外的Captive要在歐盟地區經營或承擔風險時,必須其註冊所在地有與Solvency Ⅱ有相等規範,這項歐盟要求將會造成Captive的衝擊,值得觀察。

 


July 2012
 

Back


www.cubicrisk.com